全国第一个中长纤维车间在这里建成 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
全国第一个中长纤维车间在这里建成
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
(原申新五厂、申新六厂和荣丰纺织印染厂)
一、概况
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以下简称三十一棉)位于长阳路1382号。1992年末,有职工6725人;占地面积118146平方米,建筑面积150261平方米;纱锭100796枚,线锭13776枚,布机1350台,合纤纺丝机46头5台;年产棉纱12925.7吨、棉布2112.4万米、合纤930.1吨;总产值21703万元,利润6.11万元,利税总额710.31万元。1963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到厂视察,参观了化纤车间。1987年10月1日,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同志到厂视察并题词:“加强纺织工业的技术改造,为振兴上海服务”。
二、历史沿革
三十一棉的前身为杨浦棉纺织印染厂。杨浦棉纺织印染厂由申新纺织第五厂、申新纺织第六厂和荣丰纺织印染厂合并而成。
申新五厂的前身为德大纱厂。德大纱厂于1915年创办,1925年,申新购进德大纱厂,成立申新纺织第五厂。1938年起,日军对上海沦陷区内申新各厂实行“军管”,申新五厂被日军丰田接管经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发还。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申新五厂公私合营。
申新六厂的前身为厚生纱厂。厚生纱厂创办于1918年。1920年,因营业失败而停工。1931年,申新公司盘厚生纱厂,改为申新六厂。1938年起,日军实行“军管”,申新六厂为日商裕丰接管经营。1944年发还。1947年,收买国光印染厂印染部,合称申新纺织第六厂。
荣丰纺织印染厂的前身为上海印染厂,1930年开工,1933年,改名上海纺织印染厂。1942~1944年,被迫与日商裕丰纺织株式会社合作。1945年,改名上海荣丰第二印染厂。1951年,荣丰一厂改为公营勤生纱厂,荣丰二厂改名上海荣丰纺织印染厂。1954年初,实行公私合营。
1958年,相邻的申新纺织第五厂、申新纺织第六厂和荣丰纺织印染厂合并为公私合营杨浦棉纺织印染厂。1961年4月,将原申六印染车间改建成化纤车间。1963年12月27日,化纤车间改名为杨浦厂化纤分厂,1965年1月划出,独立建制,定名国营上海第三人造纤维厂。1966年,改为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印染厂。1970年,印染车间撤消,又改名为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1997年,受压锭影响,企业停产。申通房产开发公司在厂址上建造商品房。
三、企业生产
三厂合并前的德大纱厂分南北两厂,北厂装置英国纺纱机1.57万枚,南厂装置美国纺纱机1.04万枚。捻线机2880枚。申新纺织第五厂在1928年生产棉纱24137件,盈利26.56万元,第二年增添纺纱锭9240枚。1931年,有纱锭4.75万枚,线锭1.6万枚,有工人2337人。厚生纱厂在创建时有纱锭60700枚、线锭10000枚、布机920台,工人4315人。申新六厂在1947年有纱锭65040枚、线锭4812枚、布机628台,工人2300人。荣丰厂在1932年有纱锭11584枚、纺机519台。
三厂合并后的杨浦纺织印染厂,计有纱锭116832枚、线锭19200枚、布机1173台、印花机4台,职工10600人。杨浦纺织印染厂对生产布局及设备进行逐步调整和改造,添置254台换梭织机。1970年,筹建合成纤维车间,试纺成功丙纶丝,1972年正式建成,年产量2300吨。1979年,10大经济技术指标全面超历史水平,利润达6391.13万元,棉纱产量25265吨,棉布3332.1万米。
1984年,30支人造棉纱评为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研制的涡流纺纱机获市纺局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在1988年由国家专利局授予发明专利证书。1986年,39英寸45×45支100×92涤棉细布获得国家金质奖。同年,布机挡车工路寅娟获全国五一劳动奖,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当年10大全国劳动模范之一。
1990年1月,新织造大楼16899平方米土建竣工,4月,安装1511MZA-56英寸新织机240台,GA615型、1511型75英寸新织机120台,年底投入生产。同年3月,合纤车间开发烟用聚丙稀丝束新产品,取得上海首家生产烟用聚丙稀丝束合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