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丰碑 血染的光辉——追忆长征中牺牲的杨浦团干部张绩之

2021-10-22

张绩之(1905-1934),江苏滨海东坎(原阜宁县东北地区)人。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上海“五卅”运动,从事青年学生运动。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北伐战争失败后赴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10月任共青团上海沪东区委书记,后又任共青团上海法南区委书记。1931年6月,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少共(共青团)闽粤赣省委组织部部长,少共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部长。1932年1月,任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1933年10月,当选为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常委。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组织领导江西广大青年参加中央苏区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团主任。同年12月30日,在贵州剑河筹粮中与敌作战壮烈牺牲,时年29岁。

觉醒年代,惟奋斗者进

十九世纪20年代初,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觉醒年代。张绩之的人生成长历程,正是在学习中觉醒,在觉醒中历练成长,在成长中践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真实写照。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袭来,张绩之只身一人奔赴上海,不久,便考入上海仓圣明智大学免费就读。1923年秋,经沈泽民、施存统介绍,到刚创办的上海大学教书。1924年10月,张绩之受到了刚从苏联回国的任弼时革命思想熏陶。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又秘密转为中共党员。

1927年,组织上派遣张绩之等50名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到达苏联后,他住进共产国际宿舍(原德列兹顿宾馆),先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学习4个月后,又转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国部学习。在那里,他一边学习军事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等课程,一边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积累了丰富学识、精神力量和政治财富,共产主义的信仰也逐步浸润心田。

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后,张绩之学习了六大会议精神,备受鼓舞,坚定了做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理想。1930年,张绩之与王稼祥、刘伯承等人从苏联回国,10月接任共青团上海沪东区委书记。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201.jpg

图 | 共青团杨树浦部委机关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157.jpg

图 | 张绩之任共青团上海沪东区委书记

张绩之的觉醒、成长和进步,是在不断学习和工作中汲取知识和前行动力的。103岁的红军老战士王敬群深情的回忆道:“张绩之不仅是个工作狂,还是一个学习狂,他有一个帆布挎包,里面装有《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工作到哪里,书本就带到哪里学习。” 觉醒年代,奋斗的底子在精神,奋斗的方向靠谋划,奋斗的精髓是理念;觉醒年代,惟奋斗者进。

精神脊梁,惟奋斗者胜

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和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以及长征过程中,张绩之坚定地挺立起了精神脊梁,发扬勇于斗争的精神,经受住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用生命书写了血染的光辉。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期间,张绩之经常到工人、学生中去发表演讲,启蒙工人和学生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时,他受命组织学生声援工人行动。起义遭到失败后,他认真总结教训,建议充分准备,组建工人武装,扩大工人队伍,得到了上海区委的重视。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时,他和上海各大高校万余名学生走上街头,与工人、市民一起向军警奋起反击。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在周恩来的指挥下,他参与了上海区委与总工会的策划工作,组织学生与市民帮助工人纠察队筑街垒、运弹药、送食品,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顽强斗争精神和强大的组织力量,彰显了共产党人挺立精神脊梁的伟大感召力。

长征期间,张绩之在艰苦的奋斗中,始终不忘挺起民族精神的脊梁,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以奋斗让年轻的生命出彩,以奋斗让青春的汗水闪耀。逢山开路需有斧凿,年轻的共产主义战士就是斧凿;遇水架桥当有绳索,无畏的共产主义青年就是绳索。张绩之用生命之魂镌刻了信仰的丰碑,牺牲时年仅29岁。

万里长征路遥迢,青史长留照古今。根据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牺牲的团和团级以上干部名录上面记载,其中师级以上干部就有80多人,张绩之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伟大长征精神在他的身上闪烁着活力四射的光芒,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往直前。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153.jpg

图 | 毛泽东主席签发“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

1955年7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张绩之被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