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黄兴路和黄兴铜像

2021-10-22

黄兴、黄兴路和黄兴铜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指出,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中,黄兴作为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领袖,与孙中山并称“孙黄”。黄兴先生的一生,风云跌宕,百折不回,他在上海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留下“国家苟日臻富强,则吾虽死犹生”的遗言,章太炎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李书城称:“克强总是个最平实的人,做事有功不居,光明磊落,作战身先士卒,爱护袍泽,做人推诚务实,容忍谦恭,受谤不言诠,受害不怨尤,不道人之短,不说己之长。”黄兴先生的一生与整个辛亥革命相始终,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632.jpg

图|黄兴

黄兴,字克强,1874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1904年2月,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人在长沙发起成立了中国国内最早的反清团体——华兴会,并被推举为会长。1905年与孙中山在东京联合组建中国同盟会,黄兴担任执行部庶务,从此和孙中山先生共同担负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1907年起先后参与或指挥钦州、廉州、防城、镇南关等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了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被推举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1913年3月,在孙中山发起讨袁“二次革命”中,黄兴先生担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美国。1915年2月,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黄兴于1916年回国参加孙中山先生发起的护国运动,因积劳成疾于1916年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次年4月国葬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

1922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设世界港于上海”。1927年7月7日,上海被国民政府确定为特别市。同年11月,特别市政府专门成立设计委员会,集中一批专家研究上海的城市建设问题。随后提出《上海市道路计划》等一批配套计划。“大上海计划”在路网设计方面采用了放射状、棋盘式和蛛网型的结构,是当时国际比较流行的建筑规划理念,把五角场地区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路命名为黄兴路。黄兴路、其美路(今四平路)、淞沪路、翔殷路和翔殷西路(今邯郸路)五条大马路向四周辐射,以联络租界与华界各区域干道和筹建中的码头、商港和铁路。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628.jpg

图|“大上海计划”市中心区域鸟瞰图

据1986年《杨浦区地名志》记载,黄兴路位于本区中部、北部。南接宁国路,自长阳路起,北经周家嘴路、控江路、延吉中路、松花江路、国权路、国顺路,至五角场环路相衔接。是本区南北向主要干道,曾名淞沪路(控江路以南路段)。1964年8月改名为宁国北路,1985年8月复称黄兴路。始筑于1926年。当时远东体育场为解决赛马时车辆人流疏散需要,辟筑控江路至华德路(今长阳路)北侧一段道路,宽为7米,煤屑路面,名淞沪路。1930—1931年为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江湾召开,乃辟筑翔殷路至控江路一段,南与淞沪路相接,并合并改名为黄兴路。1950年全线改建为泥结碎石路,1962年控江路以北为泥结碎石柏油灌面,南为黑色碎石路面。1981年7月—1982年1月为迎接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召开,故在走马塘以北一段改铺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行道宽12米。1985年控江路至松花江路拓宽至40米。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625.jpg

图|黄兴路

2000年,为配合杨浦知识创新区和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开发建设,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在邻近黄兴路的一块绿地上投资建造了黄兴公园。于2001年6月对外开放。2004年上半年,各界人士提出了在黄兴公园内建造黄兴先生塑像的提议,受到中央统战部的重视。2005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复函上海市委办公厅,同意在上海市杨浦区黄兴公园内塑造黄兴先生铜像。同年10月25日,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在黄兴公园举行黄兴铜像揭幕仪式。该铜像由中共杨浦区委、杨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建成的,由著名雕塑家唐世储设计。铜像高2.8米,人物双手背后握剑、风衣飘逸,显示了黄兴这个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的军人形象。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622.jpg

图|黄兴公园全景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618.jpg

图|黄兴铜像

革命者虽已远去,“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发扬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