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工友宣传爱国救亡的抗日志士吴国臣

发布日期:2020-11-07

一个苏北乡村的孩子在本该读书的年龄无钱上学,与叔父、哥哥一起逃荒到上海;一个13岁的少年迫于生计,无奈告别童年时光,进了纱厂与大人们干一样的活儿;一个风华正茂的17岁的年轻人,自从懂得了革命真理,便开始为反抗剥削和压迫、为工人的自由权益而奋斗;一个18岁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革命激情与工友兄弟拧成一股绳,谈爱国主义、谈抗日救亡,宣传劳工神圣、宣传进步思想,并且以自身的行动响应地下党组织“节约救难”号召,为难民以及前方游击队和新四军劝募、捐赠了十分可观的御寒衣物和医疗药品。然而,日伪的魔爪最终伸向了他——充满豪情壮志的英灵终结在了19岁的青春年华!他,就是抗日志士吴国臣。

1.jpg

△吴国臣

吴国臣1920年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今盐城市)一个贫农家庭,7岁时他跟随叔叔和大哥背井离乡,从苏北一路逃荒,辗转两年后来到上海。不久,叔叔和大哥先后进了沪东新怡和纱厂(后上海第一毛条厂)做工。当时的吴国臣未满10岁,不符合进厂做工条件,为了生存,他只得背起箩筐与其他贫苦孩子一起,靠拣破烂艰难度日。直到13岁那年吴国臣也进了新怡和纱厂做童工。

2.jpg

△第一毛条厂1915年的办公楼

1937年,中共中央重建上海沪东地区的党组织。不久,新怡和纱厂也建立了党的地下支部。地下党员通过各种方式,对出身贫苦的青年人宣传革命思想,启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吴国臣苦大仇深,在接触了革命真理后,他很快产生共鸣,萌发了为革命、为工人解放而奋斗的愿望。那时他经常秘密地和地下党员焦应元、高思龙一起,在韬朋路(今通北路)一家过街楼上谈爱国主义、谈抗日、谈革命,因此,吴国臣的阶级觉悟和斗争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新怡和纱厂停工,吴国臣又随家人回苏北避难。他在那里目睹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英勇抗日,还将仅剩的粮食救济难民的情景,深受感动。不久,上海租界外围被日军占领,租界成为“孤岛”,租界内新怡和纱厂开始复工。为了生计,吴国臣又重新进厂,仍在细纱间做落纱工。那时,新怡和纱厂生产麻布、麻袋、棉纱及坯布等,由于军工和民用需求量大,企业发展很快,工人增至4500多人。吴国臣对新进厂的工人弟兄十分热情,帮助他们熟悉环境、学习生产技能。而他自己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教育下,懂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这时,纱厂地下党支部经过慎重考察,决定吸收吴国臣为中共党员,因此,1938年秋,18岁的吴国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3.jpg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仅36天,中日双方爆发了第一场大规模会战——“八一三”淞沪会战

入党后,吴国臣时时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注意保守党的机密,牢记和执行地下党员的准则和纪律,只要是为党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安危得失,每次都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当时,正值民族危亡的时刻,吴国臣接受了党组织关于要在群众中大力开展救亡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深入到工友中间,用自己朴素的语言,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他说:“工人是顶天立地的主人,只有劳动创造世界,如果要过上好日子,就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因为是他们把我们的幸福夺去了。”他以自己的爱国进步思想,带动影响了许多人。因为他懂得,要团结教育工人,就必须对他们积极宣传国内外抗日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势。因此,当杜美大戏院(后东湖电影院)上映苏联革命电影时,尽管他的收入微薄,但还会自己掏钱买票请思想进步的工友看电影,以达到教育启发工友的目的。

4.jpg

△杜美大戏院1940年时的代价券

1938年冬季来临,上海党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开展“节约救难”运动,号召全市人民为难民捐衣捐款,其中部分御寒衣物和医疗药品用作支援新四军的抗日斗争。新怡和纱厂地下党支部在中共外商(英美)委员会指示下,在全厂职员中开展劝募活动,当时吴国臣自告奋勇冲在第一线做劝募工作。党员们还演唱自编的《劝募歌》,歌词写道“雁南归,树叶黄,想起战士在前方,浴雨奋战西风里,还是穿件单衣裳”、“募寒衣,请捐助,要募寒衣千万数”。等等,这些极富感染力的歌曲,打动了无数产业工人和社会上同情共产党抗日的人士。吴国臣还不断寻找各种机会,活跃在工人中间,动员他们帮助无家可归的难民,帮助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他在讲述自己亲眼目睹新四军英勇杀敌的故事时总是充满感情,他说:“那些难民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新四军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队伍,我们要尽力捐助他们。”在他的宣传鼓动下,工人们工资虽然都很低,但大家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捐物。一些数目十分可观的捐款都缴到了共产党领导的专门机构——上海译报社。当时募捐是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进行的,是上海的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活动,一次地下党组织送捐款给报社时附了一封信,信上说“我们的捐募是在敌人的刺刀下进行的”。报社登载后并专门答复说:“祖国有了你们是不会亡的。”这一呼一应反映了国难当头,上海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上海译报社也正因为由吴国臣等一大批地下党员的积极配合,在沪东地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募集工作。为此,上海译报社还在报刊上专门登载新怡和工人的捐款事迹。

5.jpg

△《译报》关于开展节约救难运动的报道和八一三抗战周年纪念日时报载节约献金活动的消息

1939年9月,吴国臣所在班组的工头刘林元被人以私愤向日本汉奸栽赃诬陷,说刘林元是共产党。吴国臣跟刘林元都住在盐山路德和坊15号,于是9月15日,日本宪兵和便衣特务包围了的整幢房子,闯进屋里逐一搜查,抄出了抗日传单,便将吴国臣、刘林元等人一齐押上警车,带至许昌路宪兵队(今许昌路227弄特号)。吴国臣因为有劝募救亡活动的经历,当时,日本鬼子和日伪政府非常仇视募捐活动,在宪兵队,吴国臣受尽了敌人的酷刑严讯,多次昏死过去。但是,吴国臣面对残暴的敌人,始终保守住党的机密,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威武坚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被捕的第二天,年仅19岁的吴国臣遭到敌人的毒手,英勇就义。

6.jpg

△曾拘押过吴国臣的许昌路日军宪兵司令部(今许昌路227弄特号)

解放后,吴国臣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6年12月,上海市总工会在上海工人文化宫还展出了吴国臣烈士的事迹,追思他短暂的一生和为人民革命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号召人们学习吴国臣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告慰烈士不朽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