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刘湛恩
中国抗战史上,无数英烈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沪东有这样一位特殊的英烈,他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又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他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在抗战期间,他坚决反帝抗日,站在救亡工作的第一线;他以大学为平台,广结师友、学友,投入抗日救亡行列;他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明志,也用生命诠释了这句话;他坚贞不屈,终因拒伪命而惨遭杀害。他,就是沪江大学第一任中国籍校长刘湛恩。今天,为大家讲述《抗日英烈刘湛恩》。
△刘 湛 恩
刘湛恩,1896年12月出生在湖北山区的一户贫寒人家,自幼丧父。后来,母亲带着6岁的他和尚在襁褓中的妹妹沿路乞讨、受尽艰辛,逃亡到湖北汉阳。他母亲先在汉阳的教会医院当杂役,后来经过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专研护理技术,数年后通过了护校考试,成为该医院的护士,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还送子女上学读书。从小饱受苦难生活煎熬的刘湛恩,深受他母亲刻苦自励精神的感染,发奋自强,勤奋读书,从汉阳小学、九江同文书院一直到保送苏州东吴大学,始终品学兼优,名列前茅。1918年他在东吴大学医预科毕业后,获得奖学金留学美国。回国后,于1928年出任沪江大学校长。沪江大学与沪东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沪江大学
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是一所有教会背景的大学,创办地就在今天杨浦区的军工路一带。军工路路基原来是连接上海县和宝山县的江边土塘,沪江大学创建时叫做衣周塘,是上海沪东地区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兼具防洪和交通的双重功能。1918年,军阀卢永祥为运输军用物资,将衣周塘建造为一条通向市区的公路,因为是军事工程,又是军队所修筑,因此取名“军工路”。抗日战争爆发后,沪东的军工路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沪江大学师生被日军赶了出来。学校改作兵营、军需仓库。为了保障师生安全,校长刘湛恩把全校师生,从军工路校区撤到市中心圆明园路的沪江大学城商学院,继续开课育人。
△沪江大学全景
刘湛恩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由来已久。早在回国后的1925年,他经历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因为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打死工人顾正红的暴行,全市各界纷纷开展罢工、罢市、罢课。而当时上海圣约翰大学美籍校长卜舫济,却禁止中国学生为死难同胞下半旗致哀,他不仅当众撕毁中国国旗,还扬言要开除参与政治活动的学生。这一蛮横无理的行径顿时激怒了全校中国师生。爱国师生们愤然离校,另组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刘湛恩身为基督教青年会领导成员之一,不顾教会的反对和阻挠,毅然捐款资助爱国师生们的行动,出任光华大学董事并兼任义务教授,履行他教育救国的志向。
后来,全国对外国教会学校掀起了“收回教育权”运动,提出教会学校校长必须由中国人担任。1928年1月,刘湛恩被聘为沪江大学校长。他上任后,就朝着“中国化”方向致力校务革新,将宗教课由必修改为选修,聘用杨荫溥、章乃器、潘序伦、潘公弼等爱国学者执教。坚持“信义勤爱”的办学原则,努力倡导“积极、前进、建设、牺牲”的沪江精神。刘湛恩为了让在职青年,能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他还在市中心圆明园路创办了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为方便学生业余就读,专门开设日、夜两个班,帮助在职职工和家境贫寒的好学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章程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刘湛恩除了主持沪江大学日常校务外,还被推选担任上海各界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国际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务,全力以赴开展慰劳伤兵、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等工作。上海沦陷后,许多救亡团体,纷纷转向内地,刘湛恩仍然坚持留驻上海担任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副会长。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作为发起者,他与胡愈之等联手,成立了由大学教授参加的对外宣传机构——国际问题研究会,研究推动上海地区的抗日救亡工作。他还和蔡元培等人联络全国各大学校长、教授,发表英文声明,向国际友人揭露和控诉日寇的暴行,被誉为“民间外交家”。
不仅如此,由于刘湛恩与西方教会的联系,还为向全世界公布南京大屠杀照片做出过贡献。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残忍杀害中国军民,制造了骇人听闻、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当时在南京的一些外国记者和教会人士,亲眼目睹了一幕幕悲惨情景,偷偷拍下许多照片,转寄给刘湛恩,请他设法保存和发表。刘湛恩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了这批反映日本法西斯暴行的珍贵历史资料。
1938年初,一些汉奸政客筹备成立伪政府,居然想拉拢刘湛恩拼凑傀儡班子,请他出任伪教育部长,遭刘湛恩严辞拒绝。刘湛恩严厉地训斥他们认贼作父的丑恶行径,告诫他们要悬崖勒马。
日伪汉奸见利诱不成,随之而来的是连续不断的威胁和恫吓,刘湛恩多次收到内藏子弹的恐吓信和接到一些来历不明的人打来的辱骂和恐吓电话,甚至有人还以朋友的名义给他寄送含有剧毒的水果。面对这一切,刘湛恩毫不畏惧,泰然处之。上海的亲朋好友劝他早日离沪,免遭不测。但他说:“我平时教导学生要为国献身,那就应当以身作则,怎能临难苟避呢?……为了真理和正义,即使上十字架也在所不辞。”他常常引用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勉励自己,坚定地留在上海,奔波在抗日救亡前线。
1938年4月,国际救济协会委派刘湛恩到国外募捐,他在中国旅行社预订了去香港的船票。报纸上披露了这一消息,引起了敌人极大的恐慌,于是,日本特务组织所操纵的汉奸帮会布置了罪恶的暗杀计划。4月7日早上,当刘湛恩在静安寺路、大华路口(今南京西路、南汇路口)的车站候车时,突遭三名日伪特务的枪击,当场壮烈牺牲,时年42岁。刘湛恩遇害后,各大报刊都以醒目标题,谴责汉奸特务的卑劣行径。冯玉祥、陶行知、邹韬奋等著名爱国人士,都先后发表悼念文章。刘湛恩遗体入殓时,灵堂中间挂着“为国牺牲”的挽幛,上海各界团体代表、知名人士和沪江师生及家属3000余人,不顾敌人的高压,坚持执绋送殡,长长的队伍,犹如一次大规模的抗议日伪暴行的示威。
刘湛恩用他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抗日救亡的壮烈篇章。1985年,国家民政部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他在民族存亡危急之际,所表现出来的维护民族尊严,舍生取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前进。
△当时刘湛恩被暗杀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