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滩的历史变迁
沈家滩位于杨浦区东南部,定海路街道的南端、杨树浦路隆昌路一带。大致范围,东过腾越路,西过隆昌路,南至黄浦江,北至凉州路。今定海路街道办事处所在地附近。
沈家滩原是黄浦江边的滩涂。在明末清初,有外地农民船民来这里沿滩定居,以后逐渐繁衍形成村落,有房屋近百间,村民大多姓沈,沈家滩由此得名。据传当时沈氏家族中有一房专营海上运输,备有几十条大船往来于旅顺、大连等地,船只来沪即停靠于沈家滩,船工开饭以升旗为信号。后因在一次强大台风中全部船只翻沉海中,从此家业破产。
1889年,占地12公顷的沈家滩大花园建成开放。大花园是由在老太古洋行任职的卓乎吾组织的“大花园公司”集资筹建的。园呈长方形,东至腾越路,西至今杨树浦煤气厂边,南临黄浦江,北至杨树浦路。园墙围以竹篱,布局新颖,假山蜿蜒数十丈,配有茅亭数座,山顶有“听涛楼“可品茗眺望黄浦江,山畔湖塘,有小桥流水,风景颇佳,园中备有小船,游客可引桨泛舟。园内还豢养象、虎、狮、豹、猿猴、巨蟒、鹤、鹿等动物,是上海最早的动物园。当时尚无车辆直达园门,园主定备小汽船,从十六铺专载游客来园。开园初期曾轰动全上海。但终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且收费过高,游众渐少,不久关门闭歇。后来,这里湮为芦塘滩。
地境于1899年划为租界后逐渐开发。杨树浦路拓宽之外,又先后建腾越路(原名三宝陇路)、隆昌路(原名格兰路)、凉州路(原名喀勃尔路)。杨树浦路南侧的沿江滩地陆续兴建工厂。1908年,工部局电气处决定在腾越路东面购地兴建“江边电站”(杨树浦发电厂前身),1913年建成发电。1920年,日本纺织株式会社买下原大花园处的滩地创办大康纱厂(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稍后,英商上海煤气公司在大康纱厂西面建造杨树浦工场(杨树浦煤气厂)。杨树浦路以北的村宅处也因居住者增多而发展。除平房简屋外也开始建造砖木结构二层楼的旧式里弄房义德里、德源里等。几个大厂就在厂的附近建造一些工房。杨树浦路上8路电车通至隆昌路后,这一带日趋兴盛。沿街开设多家商店和建造小学。还出现外国人建造的私人别墅。
1937年“八一三”战争爆发,沈家滩村宅民房遭到破坏,工厂、码头被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沈家滩居民修房建舍,逐步恢复村宅,沿滩工厂亦恢复生产。解放以后,城市建设日益发展,大大改变了旧貌,故沈家滩的称谓已在群众中逐渐消失。
(作者;施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