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桥头话沧桑
杨浦人盼望已久的轨交12号线终于在2013年底通车了。作为站点之一,沉寂多年的复兴岛终于融入上海轨交网络。而作为长阳路辟通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复兴岛运河桥也在修建之中。
其实早在1927年,就有一座连通浦西杨树浦路定海路和复兴岛的钢筋混凝土桥,因路得名定海桥。这是区境内第一座跨度较大,可通行载重车辆的桥梁,也有人将其说成黄浦江上的第一座桥。此桥长93.5米,宽10.5米,中孔弦拱结构,边孔连接梁,U型桥台,花型铁栏杆,整桥酷似今黄浦江上微缩版的卢浦大桥,不过设计建造年代却早了约80年。桥两端各有中英文对照的铭牌一块,系原物,桥栏原有欧式灯柱,现已无存。
历经风雨沧桑,定海桥目前仍是岛上2条公交线路和轮渡金定线浦西出口往来杨浦腹地的必经之路,过往车辆、行人较多,足见该桥建筑之精,历久弥坚。建成至今,定海桥一直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以致周围的定海路、波阳路等处都被人统称为“定海桥”。很多杨浦老人提起那块地方,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1906年,淮河洪水泛滥,苏北贫苦民众和淮戏艺人流离失所,纷纷举家逃难。他们沿京杭大运河南下,进入上海谋生。百年淮剧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被带入上海滩。进入二三十年代,由于定海桥附近纱厂集中且人口密集,许多工人又是苏北人,一些淮剧艺人便辗转到此演戏。附近工厂的工人看到家乡戏分外高兴,虽然工钱很少,但也不吝啬,看完戏后都能给些小钱。就这样,淮剧在定海桥附近逐渐发展起来。现在淮剧已列入上海的主要剧种,而定海路桥无疑是淮剧在上海最初的立足点之一。
1932年2月的一天,一辆装满弹药开得飞快的日军卡车在定海桥边栽进黄浦江,军火全部报销,日军葬身江底。定海老百姓喜不自禁却又不知怎么回事。原来,开车的上海司机胡阿毛被日军胁迫前往复兴岛军营运输军火,他万般无奈,沿途却又想不到办法脱身,直到定海桥才急中生智,开足马力,横转车头冲入黄浦江,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日军和军火的报销,在定海桥头成就了一段平民英雄的佳话。其后,上海滑稽艺人徐青山、作家张恨水都曾就此事发表过作品。
定海桥,也曾是“四人帮”之一王洪文初来上海的落脚点和“造反”生涯的起点。他最初在桥东堍的国棉十七厂工作,居住在定海路194号。1977年的《解放日报》刊载过一篇揭露王洪文的文章,从侧面印证了他的这段经历:我(作者)原是定海街道第五里委第二居民小组长。王洪文自一九五八年起,就住在我家邻近……一九六五年,王洪文开始装修自家房子……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写了王洪文的大字报,贴到上棉十七厂……。从定海桥开始,王洪文越走越远,最终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夏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