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东区委书记——林育南
林育南,又名毓兰,号湘浦,化名李少堂。1898年12月15日生于湖北省黄州回龙镇林家大湾(今黄冈市)。林育南秉性聪慧,从小就酷爱读书,他的启蒙老师李单候(科学家李四光的父亲)称赞说:“林育南是我生平最得意的弟子。”1917年10月8日,武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恽代英发起组织了“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的互助社。10月24日,林育南参加了互助社,很快就成为互助社的积极分子。1919年3月,林育南与同学胡业裕、魏以新等创办了武昌第一个新文化出版物《新声》半月刊。1921年7月,林育南和恽代英、李书渠、林育英等发起成立“共存社”,确定其宗旨为:“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的目的。”公开宣布拥护马克思主义,赞成经过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然后走向共产主义。共存社成立不久,林育南获悉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林育南投身于革命后,辗转南北,勤奋工作,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成为我党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28年1月,林育南担任中共沪东区委书记。在这一时期,沪东地区革命斗争和全国一样,工人运动遭到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白色恐怖日益严重。正是在斗争最艰难时刻,林育南来到沪东区担任领导工作。他机智沉着,为了党的事业,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工人群众,了解工人疾苦,分析工人现状,并调查了沪东地区党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整顿和改造党支部,恢复工会组织,办工人学校,重新整合革命力量。在全面了解了沪东地区党组织的情况后,林育南向中共江苏省委作了报告,提出区委的工作方针是:“要极力纠正区委及同志的旧观念,打破无出路和恐惧的心理,指出新的出路和新的工作方法,一步一步地重新建立新的组织,要以艰苦忍耐的精神,在困难的环境中创立我们的组织和工作。”林育南在沪东区委工作虽仅4个月,但他呕心沥血,艰苦工作,从实际工作中不断纠正“左”的错误,为恢复沪东区党的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1年1月17日,林育南在上海东方旅社的31号房间开会,研究反对王明“左”倾错误领导问题。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2月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对他们下了毒手。林育南等拖着沉重的铁镣,昂然挺立,视死如归。就义前,他们齐声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林育南和他的战友们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出处:《杨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