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广义务夜校
1944年,上海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劳动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子女根本没有上学的机会。当时,沪东地区辑槼中学学生吴慕良、张善纪、端木群等,出于同情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决心办夜校义务扫盲,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同年6月,他们向长阳路寿品里100号私立集益社小学借了两间教室,办起了扫盲班。夜校不收学费,教师不拿报酬,故取名“集广义务夜校”。
集广义务夜校一招生,附近工厂的工人和失学、失业的青少年共80多人前来报名。尽管教师是缺乏教学经验的中学生,但学员们仍然学得很认真。在学员们勤奋好学的精神感染下,办学的青年教师更坚定了信心,师生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学校一出名,招来了日本宪兵,先后两次到夜校“查询”。险恶的环境迫使夜校迁到惠民路小学上课,直到抗战胜利。
1945年秋,集广义务夜校又借了辑槼中学的教室继续办夜校。师资队伍也发生了变化,复旦大学的学生及辑槼中学的几位教师(中共地下党员)来夜校兼课。他们在给工人学员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讲授革命道理,作时事报告,组织指导工人学员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1947年11月,集广义务夜校建立了党支部。为安全起见,1948年初,夜校在通北路姚家桥租用空地,建造7间砖木结构的简易教室。白天作为思益小学上课,晚上作为民众夜校校址,并在教育局备案。
1948年,集广义务夜校师生参加了同济大学“一二九”学生运动,又去交大参加“五四”反美营火晚会。王孝和事件发生后,学校请“上电”工人来校讲国民党反动派镇压工人运动的事实经过。夜校学员们在各自的工厂里团结工友们一起跟国民党控制的黄色工会作斗争。上海解放前夕,夜校学员们一边积极参加各自工厂的护厂斗争,一边为配合解放军进城作准备,开展社会调查,收集资料,为解放军绘制地图。还向居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政策。
集广义务夜校党支部在斗争中不断壮大,到1949年4月,共发展了49名党员。上海解放不久,党支部动员20多名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华东军政大学、华东公安学校以及西南工作队,以后又输送一批骨干参加新政权建设。
解放后,集广义务夜校在人民政府关怀下又重新回到辑槼中学(后改名市东中学)继续办学,易名为五十六工校。姚家桥校舍则无偿交给纺织工会办子弟小学。
出处:《杨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