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我国第一代造船工人

发布日期:2020-05-13

产生我国第一代造船工人

上海船厂

(原英商英联船厂和招商局机器制造厂)

一、概况

上海船厂位于杨树浦路468号。1995年末,全厂占地面积58.9万平方米;职工85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00人。固定资产原值3.78亿元。具有设计、建造6万吨级各类船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修理、改建10万吨级各类船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制造23000千瓦以及以下各类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的能力和各种钢结构、大型非标设备的制造、配套安装的技术力量和综合能力。造船、造机、修船、非船产品等成为工厂主要生产经营项目。

二、历史沿革

上海船厂的前身是英商英联船厂和招商局机器造船厂。

英联船厂由祥生船厂、耶松船厂、瑞镕船厂、万隆铁工厂、和丰船坞、董家渡船坞等厂坞兼并而成。1862年,英商尼柯逊、包义德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开设祥生船厂。19世纪70年代,祥生船厂兼并了虹口的新船坞及浦东炼铁机器厂,并于1891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耶松船厂是英商伟南于1864年所建, 1892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1900年又收购浦东陶家宅的和丰船坞和发昌机器厂。1901年祥生、耶松两厂合并,组成耶松船厂公司。瑞镕船厂系德商企业,建于1900年,1903年开挖船坞,专造浅水船、拖船、驳船和游览船。1904年,德商万隆铁工厂成立,从事造船及海船修理业务。1912年,瑞镕兼并了万隆铁工厂,统称瑞镕船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瑞镕厂主转入英国籍,船厂成为英商企业。英商企业于1936年正式签约合并,成立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联船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英联船厂,其杨树浦总厂改称三菱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杨树浦工场。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海军部接管英联船厂,1945年9月16日归还英商,恢复原来厂名。1952年8月15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征用英联船厂,改名军管英联船厂。

上海船厂的另一个源头是招商局机器造船厂。1914年,招商局拨款37600余两白银,在浦东陆家嘴租地7亩,创办招商局内河机厂。1928年,改名招商局机器造船厂。1936年,迁至招商局汉口分局四号仓库开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几经变迁,至1939年,在重庆龙门浩设厂,改名国营招商局机器厂。抗日战争胜利后,招商局迁回上海,接收闸北潘家湾内河造船厂、南市机厂街中央造船厂(前身为民办合兴机器制造厂)和浦东泰同栈黄浦造船所等3个小修理厂,分别改名国营招商局第一、第二、第三船舶修理所。1947年10月,招商局将第一、第二两个修理所合并迁至浦东泰同栈第三船舶修理所,并改名国营招商局机器造船厂。1949年5月29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航运管理处接管招商局机器造船厂,改名为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修造厂。

1951年11月,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海运管理总局上海船舶修造厂。1954年1月1日,军管英联船厂主厂(今浦西分厂)并入上海船舶修造厂。1982年6月,由交通部划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1985年3月,改名为上海船厂。

三、企业生产

祥生船厂在1866年有地18亩,临江有一块长167英尺的地段,建筑机工场、铁工场、木工场、锅炉房各1间,翻砂铸工场1间,堆栈2座。设备有蒸汽铁锤、熔铁炉等。1873年,收购上海浦东炼铁机器厂后,规模扩大。1880年,新建船坞1座,船坞长450英尺,坞门宽80英尺,满潮时水深21英尺。

耶松船厂初建时,经营船坞、堤岸、仓库的设计施工。1870年,以最高的标价得到上海船坞公司“老船坞”的租赁权;次年,又获得浦东船坞公司的租赁权,先把浦东船坞由380英尺扩充到450英尺,以后又陆续添置了起重机、锅炉和抽水机等设备,接着又兼并了一些设在上海的英国船厂,有工人2000余人。其在虹口“老船坞”的工厂面积占地30余亩,后又兼并了董家渡船坞和东方船坞。组成耶松船厂公司后,资本额增至557万银两,拥有祥生船厂船坞、老船坞、引翔港船坞、和丰船厂船坞、董家渡船坞、哥立尔船坞、东方船坞等7大船坞,以及较多的厂房、仓库、码头等设备和设施,是当时东方最大的修造船垄断组织之一。

瑞镕船厂初期资本额为218490银两,后增资10万银两。厂址在杨树浦路,有船坞1座,安装了最新式的设备,其中包括水力绞钉机、蒸汽工具和电力钻孔机的装置等。兼并万隆铁工厂后,进一步扩充设备,在滑道上安装1台50匹马力的电动绞车,铁工场安装了2台手摇起重机。在万隆工场修建了为木工储存烘干木材的天棚,1个新汽车棚,1个坚固的防火室。铸铜工场加以翻修,增加设备有1台新的刨床和3台电力钻孔机。

成立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后,全厂占地450亩,职工近1000人,拥有4座大型船坞。合并的第1年修船570余艘,营业状况甚佳。

1954年1月,军管英联船厂主厂并入交通部上海船舶修船厂后,工厂占地面积33.1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拥有干船坞2座,船排3座,滑道1座,码头岸线长780米,主要生产设备330余台。

“一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基本建设投资为1202万元,完成建筑面积40416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14930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5486平方米。“二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共2098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77万元,技术改造投资21万元。竣工建筑面积50204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39012平方米。其中3000吨船台(1号船台)是为建造3000吨级沿海船舶“和平49”号而兴建的,1958年11月完工。“三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1275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258万元。竣工建筑面积1252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10285平方米。“四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727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78万元。竣工建筑面积73327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52093平方米。“五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总投资为5438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915万元。竣工建筑面积为115039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57747平方米。“六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770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463万元。竣工建筑面积为9047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33884平方米。与联邦德国两家公司签订合同以补偿贸易方式筹建集装箱分厂。工厂投资710万元,1981年1月开工,1984年12月全部完工。“七五”计划期间,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587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814万元。竣工面积51497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24750平方米。“八五”计划期间,属国家重点技术改造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也列为国家重点改造项目。工厂投资26446.4万元,重点改造造船造机设施设备。建立管件厂、坦直铸钢厂、康桥船用机械厂、周西附件厂、合庆造机焊接件厂——浦东设备厂等,新建分段制造车间——松江分厂,形成了共有35万平方米厂区面积的13个配套厂,使总厂成为造船、造机总装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