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丝绒织品的龙头企业
生产丝绒织品的龙头企业
上海第三丝织厂
(原华新纺织新局)
一、概况
上海第三丝织厂(以下简称丝织三厂)位于许昌路5号。20世纪80年代间,65107烂花乔其绒获国家银质奖,工厂被评为上海市先进企业。1992年末,有职工2936人;工厂占地面积20561平方米,建筑面积4999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789万元,净值1526万元;主要设备有丝织机503台,丝织品产量708万米,总产值8592万元,上缴税金307万元,实现利润70万元。
二、历史沿革
丝织三厂前身为建于1888年的华新纺织新局,1909年华新纺织新局改组为恒丰纺织新局。上海解放初,沪东美林绸厂、晶达绸厂等23家私营小丝织厂于1950年3月组成上海丝织第一联营公司,接受中国丝绸公司加工任务。1956年,又有11家绸厂并入,改为公私合营上海一联丝织厂,主要生产绒类织物、真丝织物及人造丝交织物。1960年,因危房而迁入原恒丰棉纺织厂。1961年,更名为恒丰绒丝织厂,1966年9月,易名为上海第三丝织厂。1997年11月30日经法院裁决破产。
三、企业生产
1950年3月,有414台织机,900余职工。1956年,有织机466台,生产乔其丝绒,兼产素软缎、美丽绸、彩条纺、彩格纺等品种。1962年,在原厂区建成年产500万米的染整车间,后又建成月产40万米平素绒后处理装置。1964年,再建成800平方米年产60万米的印花车间。1967年10月,为不影响近邻上海自来水厂水质,染整车间和印花车间停产。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合纤原料日益增加,科技人员在传统设备基础上制造成功合纤无捻上浆分段整经浆丝联合机,试制出涤浆——丙稀酸酯共聚体等新浆料,解决合纤上浆问题,为大面积生产合纤产品提供了条件。1972年,开始增产华春纺、尼丝纺、星纹绸、凸纶绸等20个品种。70年代中期,真丝原料出口滞销,成批转向国内市场,工厂大量生产真丝织品,真丝产品耗用厂丝原料从前5年的496吨上升到5年的1161吨,真丝产品占总产量的比重从8.15%提高为18.69%,产品有双绉、电力纺、洋纺、花绉缎和光明绒(金银批提花丝绒)等。
1980年后,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首次引进日本大卷装高速经纬设备,相应新建5435平方米的4层厂房。1983年,引进联邦德国SGM1500双层剑杆丝织机4台,生产全人丝高密立绒产品。1985年,从瑞士引进精密络筒车1台,解决电力纺等产品纬线加工的问题。1988年,建成总面积为5832平方米的4层生产大楼,增加生产市场短缺的乔绒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