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毛纺厂

发布日期:2020-12-24

 建造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毛纺厂

上海第五毛纺织厂

(原英商怡和纱厂)

  一、概况

  上海第五毛纺织厂(以下简称五毛厂)位于杨树浦路670号。1992年末,有职工3479人;占地面积54250平方米,建筑面积7438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866万元,净值3800万元;主要设备(不包括分厂)有精纺锭17520枚,粗纺锭2160枚,织机279台,及全套染整设备;工业总产值13902万元,利税710万元,出口创汇858万美元。

  二、历史沿革

  五毛厂前身为英商怡和纱厂。1896年,由怡和洋行投资50万银两创建,翌年,5月开工生产。1921年3月,与同属怡和洋行的杨树浦纱厂、公益纱厂合并成为怡和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怡和纱厂受在华日本纺织同业会监管,工人被解雇,大部分机器拆至日军管辖之工厂。日本投降前夕,将工厂部分机器击毁充为军火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管,将所有财产无条件移交怡和纱厂。英商向日本政府索赔400万英镑,并从原日商工厂寻回2万余枚棉纺锭,于1946年11月陆续复工。

  解放后,英商无意经营,首先拍卖公益纱厂,其它两厂于1954年1月由国家收购,易名为公司合营上海裕华棉毛麻纺织厂,分东(原杨树浦纱厂)、西(原怡和纱厂)两厂。1959年4月,改名公私合营上海裕华毛纺织厂。1966年10月,改名为国营上海第五毛纺织厂。1964年,东厂划出,组建为上海毛条厂。

  三、企业生产

  1897年,有纺锭4万枚,职工700余人。1921年后,纺锭逐步增至2000余台,职工达7000余人。1930年至1935年,逐步缩小棉纺生产,增设毛纺、毛织和染整各部,生产绒线和毛织品。1940年,资本总额达1069万银元,净利1626万元,资本利润率高达152%。1945年,有毛纺锭5280枚,主要产品有全毛精纺哔叽、华达呢等。

  1954年,有职工4088人,棉纺锭21528枚,毛纺锭10024枚,毛织机111台,麻织机106台。是年,女式呢、单面花呢、华达呢等产品开始对苏联出口。1957年至1964年间,进行专业调整和老厂改造。1957年,先后将麻纺、棉纺等设备调拨给广西、福建麻纺厂和上海恒丰、华丰棉纺厂,改设粗纺针织纱车间,生产羊绒、驼绒、兔毛纱。翌年,呢绒产品由对苏联出口逐步转向中东、近东、新加坡和香港地区。1963年,拆除陈旧英纺锭2260枚,添置B581国产毛纺锭1632枚,增强毛纺织效应。1966年,有职工2800余人,精纺锭15212枚,粗纺锭2700枚,织机200台及相应配套的染整设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生产受到冲击,管理几近瘫痪,导致1970年前后连续17个月未完成国家计划。之后,广大职工排除干扰,大批推出锦粘、三合一等化纤和毛混纺中低档产品,满足内销市场需要。1973年开始,试制成功高级羊绒花呢和驼绒混纺花呢。同时,将16台B581细纱机配以高速链条针梳机,无捻粗纺机,高速并条机,组成新技术车间。

  1976年后,进行全面整顿,恢复和健全管理制度,修订厂规,明确岗位责任制,使产品质量获得稳定提高。1979年9月,在首届全国质量月总结表彰大会上,单面华达呢获得国家银质奖。20世纪80年代期间,为发展精纺,提高档次,从英、法、意大利等国引进针梳机、混条机、粗纱机、细纱机、半自动络筒机和倍捻机等设备,形成2880锭精纺纱生产能力。1987年,试制成功62支单面华达呢、10.5盎司薄型单面华达呢以及高支薄型各类花呢,年外销交货量137.6万米,比1986年增长38%。全年上缴利税2704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