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条生产能力远东第一
毛条生产能力远东第一
上海第一毛条厂
(原杨树浦纱厂)
一、概况
上海第一毛条厂(以下简称毛条一厂)位于杨树浦路1056号。1992年末,有职工2492人,工厂占地面积50380平方米,建筑面积65194平方米;主要设备(不包括分厂)有洗毛联合机10台、和毛机20台、梳毛机93台、针梳机175台、精梳机350台、复洗机3台;工业总产值58529万元、41239万元,实现利税3546.9万元。
二、历史沿革
毛条一厂的前身是杨树浦纱厂,由英商开办的怡和洋行在1915年集资150万两白银创办。1921年与同属怡和洋行的怡和纱厂、公益纱厂联合组成怡和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度成为日军军工厂。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1月政府正式接管,将原杨树浦纱厂和怡和纱厂合并,易名公私合营上海裕华棉毛麻纺织厂。原杨树浦纱厂被称为裕华东厂(原怡和纱厂称为裕华西厂)。1959年2月,东厂拆除麻纺设备,新添国内仿制的制条设备,于年底建成投产。东西两厂棉纺、麻纺相继撤出后,是年4月,更名公私合营上海裕华毛纺织厂。1964年3月,东厂确定为行业生产毛条的定点企业,定名国营上海毛条厂。1966年10月,更名国营上海第一毛条厂。
三、企业生产
初建时,有纱锭2万余枚,年产纱36000包,产品使用牧羊牌商标,职工700余人。1939年,又增设棉织和麻织工场。至1941年,拥有纱锭68272枚,棉纺机1200台,麻织机114台,职工4500人。抗日战争胜利后重新开工,生产规模缩小,有纱锭2万余枚,麻纺锭76台,工人不足1000人。
公私合营后,有职工1560人,纱锭19869枚,麻纺锭2400枚,布机139台。1957年2月,棉纺设备外迁,筹建毛条工场。首批安装制条设备5套,年生产能力设计为7400吨。于1958年2月试车出条。主要产品有48支~70支外毛精梳纯毛条,及64支~66支国毛精梳纯毛条,以外毛加工为主。1959年2月,拆除麻纺设备,新添4套由国内仿制的制条设备,于年底建成投产。1960年,东厂购置1套年产约2500吨的制条设备,年制条能力提高为16000吨。是年底,毛条实际产量4707吨,创利869万元。1964年3月,东厂确定为行业生产毛条的定点企业。1966年,产量达到8396万吨,利润1466万元。同时,增添了混纺和化纤,试制成聚氯乙烯、醋酸纤维、卷曲粘胶、带色丝锦粘等新品类。1979年,产量达14544吨,创利3640万元,是年,被评为上海市大庆式企业。
1983年年产毛条16763吨,税利4422万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1984年,投资3883万元在浦东北蔡筹建分厂,占地面积104亩,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安装制条设备3套,经三年建成投产。与此同时投资49万元,引进10台意大利FOR梳毛机,1套德国产TemaFa机械式和毛机,用于替换3套旧的生产线,毛条质量获得显著提高。1985年后,以复数为特点的A型毛条和专供精纺厂生产特浅漂白产品的B型毛条产品相继问世,毛锦、毛涤、腈涤等混纺、纯化纤亦先后推出。1989年,国家统配的原毛计划减少,加工任务严重不足,1990年上半年,出现了建厂以来的首次亏损。下半年,提出以“抓管理、保质量、促销售、降消耗、要稳定”为企业方针,找“米”下锅,灵活经营,年终扭亏为盈。1991年,销售市场开始启动,加工客户增多。抓住转机,全面开工,产量迅速回升。是年7月,为减轻企业还贷压力,分厂划转章华毛纺织公司,全部专业设备拆迁总厂,用于设备更新。至年底,生产毛条9981吨,创税利2195万元,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1.6倍和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