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早生产毛巾的工厂
国内最早生产毛巾的工厂
上海三友实业社毛巾厂
(原三友实业社)
一、概况
三友实业社毛巾厂原址在引翔港镇西栅口北,即今双阳路62号五一电机厂厂址。1992年末,有职工737人;占地面积11164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05.20万元,净值310.29万元;年总产量(毛巾)1047万条;总产值2334.90万元,利润6.25万元,税金56.40万元。
二、历史沿革
三友实业社毛巾厂前身为三友实业社,创建于1912年。由实业家沈九成、陈万运、方智达三人合作经营,故以“三友实业社”为名。因为三友实业社毛巾厂是“三友合作”,所以在给毛巾取商标名称时,也没有忘记“三人合作”成功的艰难历程。他们以一个”三角”象征三人同甘苦,共患难。在三角形之外一再加上一个圆圈,表示三人团结在一起。设厂北四川路横浜桥士庆路鼎兴里。1916年2月,改为股份有限公司。1917年在引翔港购地26亩(后扩大到60亩)建造厂房,成立三友实业社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厂(简称引翔厂),成为国内生产毛巾的最早工厂之一。1929年,盘下杭州通益公纱厂,开设三友实业社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制造厂(简称杭厂)。
九一八事变后,引翔港厂成立700多人的义勇军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1932年1月19日,日军策划轰动上海的“日僧”事件。20日,日本浪人以此为借口,纵火焚烧引翔港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公司分别于1945年与1946年开设南厂(上海南车站路)和北厂(上海北苏州路),恢复生产。1954年企业公私合营。1962年,改为生产毛巾的专业厂。
三、企业生产
创建初期生产烛芯,由于价廉物美,外商白礼氏、美孚洋行大量订购,企业发展较快。1915年底,首次向社会招股,资本增至3万元。1916年2月开始生产毛巾,商标为三角牌。1922年,首创独幅被单成功,1924年,生产的品种有毛巾、被单、台布、透凉罗纹帐等。1931年,有7000余名职工,在川沙、嘉定建立17个加工场,在南京东路开设发行总所,在香港、澳门、新加坡、武汉、广州、南京、长沙、南昌、重庆、芜湖、开封、杭州、宁波等地开设36个发行分所,形成国内外销售网络。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生产。上海解放前夕,有员工520余人。
1965年,企业着手技术改造,将有梭织机改为无梭喷气织机,投产108台,台班产量提高25%。1970年以后,在工艺改革中,毛巾印染采用活性吊白印花、碱缩印花、印格和重叠印花、割绒印花、草坯轧染等新技术、新工艺,产品的实物水平有显著提高。1978年8月,纺织工业部召开毛巾被单技术革新现场会,副部长郝建秀到会,对革新成果给予高度评价。20世纪80年代后,生产进一步发展。1983年产量为1633万条,达到历史最高峰。产品远销东欧、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88年,为解决危房进行老厂改造,全部织机下放松江、南汇两个加工厂。由于管理不周,1989年生产严重滑坡,产量降至564万条。1989年10月,调整企业领导班子,狠抓老厂改造、品种开发和企业管理,注重营销策略,1990年起生产逐步回升。1992年完成危房改造,新建厂房3500平方米。